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04

老八胤禩:勋贵拥戴的贤名困局

这是一位曾经在“九子夺嫡”之争中最受众人拥戴的阿哥,同时,他也是程序员的噩梦、康熙帝的“bug”、老四雍正的“阿其那”。没错,他就是爱新觉罗·胤禩。

提起老八胤禩,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很可能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那位城府极深的阴谋家。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胤禩却更像是一个命运多舛的苦命人。

我们今天就来展现八爷一生的全景。

一、黎明的开始:从出身低微到满朝拥戴(0—28岁)

相比起后宫中那些动辄就是满蒙王公、达官贵人之女的妃子,胤禩的母亲卫氏,只是内务府辛者库 中一个包衣仆人的女儿。所以,在康熙二十年(1681),胤禩一出生就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被安排给皇长子胤禔的母亲惠妃抚养,与生母卫氏从此聚少离多。

是的,老八胤禩的童年是和老大胤禔一起度过的。只不过虽然在同一屋檐下,胤禩却活得就像一个外人。彼时小胤禩的人生目标大概只有两个,一是谦逊谨慎地获得周围人的青睐;二是努力精进自己,以改变母亲卫氏在后宫中的地位。

不得不说,胤禩做得非常好。在每天都上蹿下跳、犹如风口上的飞猪一般的老大胤禔的衬托下,谦逊守礼的胤禩就显得非常可靠了,所以他自幼便有贤名。

不仅名声好,胤禩做事也很妥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仅16岁的胤禩陪同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同时承担并出色地完成了看管营地的任务。康熙当时就写诗进行了表扬:

戎行亲莅制机宜,栉沐风霜总不辞。

随侍晨昏依帐殿,焦劳情事尔应知。

可见16岁的少年胤禩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勤勉敬业、不辞辛苦。这为他在康熙的心中赢得了不少加分。

两年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大封皇子,表现出色的胤禩成了当时最年轻的贝勒,才18岁。又过了两年,母以子贵的卫氏也被册封为良嫔,这一年胤禩20岁,他与母亲卫氏终于苦尽甘来。

而在兄弟们的衬托下,20岁的胤禩进入了他在政治上的快速成长期。

彼时,胤禩的7位兄长,老大、老二都暴躁成性;老三孤僻,不爱说话;老四胤禛喜怒无常;老五、老七天资平平,在夺嫡的过程中始终只是看客;老六早早夭折了。至于胤禩的那些弟弟,不但年纪尚小,而且都没有爵位。

对比下来,年纪轻轻的贝勒爷胤禩,待物接人谦逊有礼,在家对母亲恪守孝道,在外对工作尽心尽责,而且朝中不管是科举文臣还是军功贵族,凡是和胤禩共事过的,都对胤禩的为人赞赏有加。因此,本就对太子胤礽的飞扬跋扈有所不满的军功贵族就开始簇拥在胤禩周围,形成了一个反太子的夺嫡集团,也就是所谓的“八爷党”。

毕竟在贵族群体看来,清朝的历史上,皇太极、顺治,甚至包括当朝天子康熙,不都是大家开会选出来的吗?而且,嫡长子立皇太子,那是汉人的传统,可不是我们满人的规矩。况且事实也证明,这个嫡长子如今也的确存在着严重的性格缺陷。

因此,基于胤禩的个人素质、太子胤礽的失德表现,以及清朝贵族商讨推选新君的传统,胤禩最终成功完成了从出身低微、无人问津到受众臣拥戴的华丽转身。

至于“八爷党”,又由哪些人员构成呢?按《清史稿·列传七·允禩》的说法,“八爷党”最核心的人物有四位——阿灵阿、鄂伦岱、揆叙和王鸿绪。

阿灵阿,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遏必隆的儿子,时任理藩院尚书,钮祜禄氏的核心人物。

鄂伦岱,佟国纲的儿子、佟国维的侄子,时任领侍卫内大臣,属于号称“佟半朝”的佟佳氏的核心人物。

揆叙,纳兰明珠的儿子,时任工部右侍郎,纳喇氏的核心人物。

王鸿绪,科举榜眼出身,时任户部尚书,汉人士大夫群体的代表。

同时,在“八爷党”中,还有大家都熟悉的老九、老十、老十四三位皇子。

不说胤禩有多么大的野心,单看这个豪华阵容,换了谁都可能起取代太子的念头。从夺嫡之念产生的那一刻起,胤禩与康熙的关系就注定会破裂。

二、命运的转折:从父慈子孝到恩断义绝(28—42岁)

事情的起因就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太子胤礽的第一次被废。按理说,这本该是胤禩的天赐良机,但最终却成了他人生的滑铁卢。

最初的形势,对胤禩非常有利。

太子胤礽于九月初四被废,三天后,老八胤禩就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可见此时的康熙仍然是非常信任胤禩的。但仅仅过了两周,胤禩的大好局面就被他的猪队友全毁了。这个猪队友就是他的发小儿,好大哥胤禔。

最开始,就在胤礽被废的同一天,看着眼前那个上蹿下跳的胤禔,康熙就明确表示过:“允(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这算是封死了胤禔当太子的可能。如果这个时候胤禔能悬崖勒马、学会闭嘴,那么一切都是可控的。

但没过多久,胤禔的一番发言直接毁了他和胤禩两个人的前途。胤禔对康熙说,假如他不能当太子的话,那么他愿意推荐老八来当。理由是,此前有一个叫张明德的相面术士,曾说老八有大贵之相。并且,胤禔紧接着就表示:“如诛允(胤)礽,不必出皇父手。”

也许在胤禔的猪脑子里,会觉得自己这话是一番无比有善意的发言。但站在康熙的角度来思考,这段话透露出的信息则是:老八和老大是一伙的;老八也想当太子;老大和老八,这二人居然还想合谋杀死胤礽!

于是,胤禩在康熙心目中的评分一落千丈。可怜的胤禩,此时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就这么被大哥胤禔给坑了个结结实实。

康熙召集众皇子,当众怒斥胤禩“柔奸性成”,竟然胆敢谋害太子胤礽,并决定要锁拿胤禩。结果“八爷党”中的老九、老十四觉得这是康熙在冤枉胤禩,公开反抗康熙的旨意,气得康熙当场就拔出佩刀要活劈了老十四。关键时刻还是老五胤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把抱住康熙,加以劝解,这才缓和了局势。

最终,事态以康熙革除了老八胤禩的爵位而告终,这一天是十月初二。而胤禩从九月初七主管内务府,到被革除贝勒爵位,前后连一个月都不到,胤禩就这样从蜜罐子跌到了苦坛子里。

从审理的结果来看,胤禩的确是冤枉的。那个相面道士张明德是由镇国公普奇 带到胤禩家中的,张明德对胤禩说的也只是些“福寿绵长”之类的客套话;至于图谋行刺太子,那更是老大胤禔一人的谋划,胤禩并未参与。可此时康熙仍决意将胤禩革爵,因为他还有另外一层考虑——要为复立胤礽铺平道路。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毫无疑问大大出乎了康熙的预料。在已经将胤禩革爵的情况下,康熙鼓动群臣推选太子,群臣仍然反对胤礽,支持胤禩。

群臣的态度使康熙感到震惊,他不顾父子、夫妻之情,明确地说: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

胤禩刚犯了大错,他母亲卫氏更是出身低微,请文武大臣务必重新考虑。可结果呢?第二次投票还是老八胤禩当选。最后康熙没办法,当场宣布退朝,今天太晚了,你们都回去休息吧,明天咱们再接着投。结果第二天也没投票,康熙借口“孝庄托梦”的故事,直接强行复立了胤礽。并在当月月底恢复了胤禩的贝勒爵位,算是对众臣的安抚。毕竟根据审判结果来看,胤禩本就没有明显的过错。

只是纵观这次废立太子的风波,表面上看,康熙依然乾纲独断;但深入思索,对康熙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政治信号。朝堂里的大臣们居然真的愿意、真的敢为了一个年纪不满三十的皇子和已经当了40多年皇帝的康熙公开对抗。群臣的态度其实很好理解,一是他们的确觉得谦逊的胤禩比暴躁的胤礽更加贤能,这是在为国举贤;二是他们也会考虑到胤禩若成了皇帝,以他的性格,未来必然会对官僚集团有更多的妥协。

但无论如何,从这一年起,康熙对皇子们的态度就由早年的爱,转变为了晚年的猜忌与提防,其中最为提防的就是老八胤禩。然而这还未到胤禩与父亲康熙关系中的冰点,之后发生的两件事,更是加速了他们父子之情的持续下滑。

第一件事:康熙五十年(1711),胤禩的母亲卫氏去世。

当时,卫氏病重,却拒绝服药。原因不难想象,卫氏想死——原本地位低微的她,好不容易因为儿子胤禩的出色表现而翻身,不承想,刚过了几年好日子,自己却又成了丈夫打压儿子的理由。因此,卫氏大概早就想了结自己这饱受折磨的一生了。在卫氏临终前,也许康熙实在于心不忍,便加封其为妃。至于老八胤禩,看到母亲因自己而死后便整日号啕痛哭,甚至百天之后,他走路都还需要周围的人搀扶。

数来数去,从康熙三十七年胤禩被封贝勒,再到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事件”,胤禩与母亲卫氏,母子二人一共也就过了10年的好日子。很难讲康熙与胤禩此时的父子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胤禩会怨恨康熙吗?康熙会不会觉得胤禩在怨恨自己呢?总之,这是让他们父子关系开始恶化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康熙五十三年(1714),胤禩实名送了康熙两只将死之鹰。

当时,康熙正在外出巡视,要求胤禩陪驾。但恰逢胤禩母亲卫氏的祭日,于是,胤禩决定前去祭奠母亲,另外,他将两只猎鹰进献给康熙表达歉意。但是,这两只猎鹰被送到康熙面前时,却是奄奄一息的。

父子间的误会一瞬间就被放大了,康熙觉得这是胤禩在诅咒自己,一时间脏话满天飞,痛斥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这就连着胤禩的母亲都一起骂了。而且,他还对自己和胤禩的关系下了总论断:“自此朕与允(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同时,他还给胤禩的政治生涯宣判了死刑:“因不得立为皇太子!”(见《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一,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可我们静下心来一想,“毙鹰事件”显然太过不可思议了。因为胤禩再弱智,再对康熙不满,他也不可能实名送两只将死之鹰去激怒康熙。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两只猎鹰的状况的确是意外。并且,根据事后康熙并没有进一步处罚胤禩来看,这件事的最终定性其实就是“意外”。但无论如何,胤禩与康熙的父子关系到此是彻底恩断义绝,再无回旋的余地了。

一路走下来,胤禩到底做错了什么呢?错就错在,在皇权政治的旋涡中,是容不下第二个政治权威的,哪怕是亲儿子也不行。在群臣保举胤禩为太子的那一刻起,胤禩的政治生涯就已经在康熙的心中提前终结了。

当然,同样,这也为胤禩在雍正朝的遭遇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三、最后的归途:从廉亲王到“阿其那”(42—46岁)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驾崩之夜,隆科多传口谕让四阿哥胤禛继位。面对这个意外的结果,胤禩并没有如影视剧中所演的进行那么激烈的反抗,他只是走到畅春园院子里的树下低头沉思,最终在和老三胤祉私语几句之后,选择了接受老四的登基。

雍正登基之初,对允禩这位“第二政治权威”还是很照顾的。他先是把允禩直接从贝勒加封为廉亲王,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排位甚至还在老十三之前。之后雍正又将允禩母亲卫氏的家族全家抬旗,由内务府辛者库的户籍转为了正蓝旗世袭佐领,自此便再没人能说允禩出身低微了。

说不定,雍正此时是对自己和允禩的兄弟关系心存幻想的。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允禩母亲过世时,允禩守孝百天,一共有4位皇子轮流给允禩送饭,除了老九、老十、老十四,还有一位就是老四胤禛。但雍正对两人关系的幻想毫无疑问是脆弱的。毕竟允禩不是允祥,他是一个党羽众多的政治权威,一丝丝的风吹草动都会引起雍正的警觉。

其中,典型事件有三例:

第一,允禩受封亲王后,人们到府上祝贺,允禩的福晋乌雅氏当众抱怨说:

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清史稿·列传七·允禩》)

有什么可祝贺的?谁知道这个亲王我们能当几天?这话很快就传到了雍正的耳朵里,一片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

第二,老十四自西北回京后大闹了一通,雍正的圣旨他是一个字也不听,可等老八允禩出来打圆场时,老十四秒跪。这在雍正看来,意味着在“八爷党”的眼中,大清的皇上是另有其人的。

第三,自雍正继位起,到处都是政治谣言,最出名的就是那句:

十月作乱,八佛被囚,军民怨新主。

“八佛被囚”,言辞极为露骨。这个谣言是谁散布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雍正会觉得这是谁散布的。尽管事实上,这事大概率是老九的人干的。

最终,雍正继位不到半年就公开抱怨说:

外间匪类捏造流言,……(朝内佞臣)朋比为奸,摇惑人心。(《清世宗实录》卷四,雍正元年二月初十日)

在外有小人捏造流言诽谤朕,朝中奸臣则结党以蛊惑人心。朕自继位以来,派人外出,你们说我是打击报复;提拔重用,你们说我是私心收买。合着朕里外不是人了?

如此一来,那本就脆弱的幻想被一触即碎,雍正决心坐稳位置,他一定要灭掉允禩的“八爷党”。

雍正二年(1724)三月,年羹尧取得青海大捷,因为年羹尧赢得太快、太漂亮了,雍正彻底在朝堂站稳了脚跟。之后,雍正便对满朝文武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叫板:

尔诸臣内,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谓允禩贤于朕躬,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国家,朕即让以此位,不少迟疑!

但显然,青海大捷之后,朝野已经没人敢去挑战雍正的权威了。

转年,雍正三年,雍正开始整治允禩。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君主权威对允禩进行花样找碴儿,宗人府与部分官员也都迎合雍正,屡屡进行参奏,把允禩折腾得那叫一个不行。

最典型的就是,雍正四年(1726),雍正要允禩交出康熙当年给他写的御批,结果允禩不给,说自己不小心给烧了。可雍正是不会相信这个说法的,最后允禩被逼急了,说道:“若有虚言,一家俱死!”(《清世宗实录》卷四〇,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这话说完,雍正立刻就攥住了把柄,朕和你也是一家,爱新觉罗的子孙谁和你不是一家?你这是在诅咒皇家,是自绝于列祖列宗。

于是,雍正借此将允禩革去亲王爵位、开除宗籍,并交宗人府圈禁。既然要开除宗籍,那就要改名,雍正让允禩自己起名,允禩答道,那就“阿其那”吧。这里辟个谣,满语里的“阿其那”并不是“狗”的意思,当然也不是“猪”的意思,而是“夹冰鱼”,即待宰的鱼,这也算是老八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自嘲吧。同年六月,雍正就公布了老八的罪状共40条。三个月后,被圈禁的老八意外死亡。

很多人说老八是被雍正下毒而死的,但其实未必,此时的老八已经被雍正彻底击倒,杀死他对雍正没有任何好处,只会让雍正背上“屠弟”的骂名。而至于老八的死,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下面的人为了迎合雍正,虐待了老八;老八的人生走到今天这一步,他大概也像母亲卫氏在临终时一样,已然一心求死。

其实允禩在雍正朝并没搞过什么恢复“八王议政”祖制的阴谋,也没犯过什么大错。包括雍正给他定的40条大罪,大多是硬凑数的,极为空洞。甚至连母亲过世,允禩哀号百天都成了罪名。

阿其那母妃丧时,凡事逾礼,欲沽孝名。

理由是这体现了允禩的虚伪。如此无厘头的罪名都能在40条大罪中高居第十四位,那这40条大罪整体的风貌,我们也都可想而知了,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后,还是乾隆出来表了态:

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清史稿·列传七·允禩》)

对于“阿其那”等人的遭遇,父皇晚年也是后悔的,觉得是做得有些过了。所以,由乾隆重新恢复了允禩等人的名字与宗籍。

所以,允禩最后被打击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你曾是政治权威,你于皇权而言就是个威胁,这和你具体有没有做错什么并无太大关系。

说起来,老八这一辈子,童年起便寄人篱下,好不容易让自己和母亲都翻了身,品德与能力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却又因为和皇权之间的巨大冲突,让自己在废立太子的风波中得罪了父亲,政治生涯提前终结。至于母亲卫氏,不但因自己而死,还受两只将死之鹰的无端牵连,在亡故后仍要被康熙大骂为“贱妇”。在雍正朝,已经接受了现实的允禩,却还是因为自己巨大的政治威望,成了雍正维护君主权威所必须要踢掉的政治路障。穷途末路时的一句赌咒发誓,竟让他最后只能带着“阿其那”这样一个屈辱的名字了却残生。

的确,他只是一条待宰的鱼。

胤禩这个影视剧《雍正王朝》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他的人生可能是“九子夺嫡”选手中最悲惨的。试问,有谁想这样活一辈子呢?你可能做对了所有的事,但你还是赢不了。甚至还要在许多年后被人当成大反派,一再被提及。人生之中,许多事终究是不能强求的。也许,胤禩临终前会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像是个笑话,充满了遗憾,但他终究还是会为自己让母亲翻身封嫔,至少过上了10年风光的好日子而感到欣慰吧。

注释1:满语音译,清代旗籍奴隶名。

注释2:玄烨:《赐皇子允禩》,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六,四库全书本,第5页b。

注释3:普奇,满洲贵族,康熙二十四年(1685)封镇国公,康熙四十七年缘事革退,康熙五十一年(1712)复封镇国公。

注释4:雍正三年(1725),天津州民人郭允进将该话语写成传单。

注释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第一册),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中华书局,1993,第205页。

注释6:见《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卷四,四库全书本,第48页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