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03
老大胤禔:庶长子的妄想悲剧
首先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康熙帝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他的影视形象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在《康熙王朝》中他又帅又猛,在《雍正王朝》中他又蠢又坏,可这两版康熙的皇长子,谁又更符合历史上真实的胤禔呢?
其实,比起《雍正王朝》中“傻笨憨呆蠢”的老大,历史上的胤禔,应该是更贴近《康熙王朝》这一版的。因为根据当时供职于清廷的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的记载,皇长子胤禔十分英俊聪明,并且“有很多优良品质” 。
一位如此优秀的皇长子,为何沦落成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个飞扬跋扈的“蠢猪”了呢?
一、长子的悲喜
胤禔自幼年时期,就经历了一喜一悲。
康熙十一年(1672)出生的胤禔,其实是康熙的第5个儿子,但因为前4个都夭折了,没能进入皇子的排序,胤禔这才成了真正的皇长子。更重要的是,在连续遭遇4次丧子之痛后,康熙给予茁壮成长的胤禔极大的宠爱。《清史稿·列传七·贝子品级允禔》的记载是:
上有巡幸,辄从。
从老大胤禔幼时起,康熙每次外出活动都必定带着他一起去,父子关系融洽。
然而,皇家后宫,不仅母会凭子贵,子也会以母为贵。胤禔的母亲惠妃纳喇氏,其家族并不显赫,纳喇氏并非影视剧中所演的纳兰明珠的妹妹,纳喇氏的父亲索尔和只是一个内务府的小官。因此,纳喇氏就只能升到妃位,老大胤禔也只能是庶长子。但老二胤礽就不一样了,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皇后。在老大3岁多时,不到两岁的老二就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对于老二胤礽被立为太子这件事,其实其他阿哥心理上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但对老大胤禔而言,感觉就非常拧巴了,因为他是哥哥,却要反过来向弟弟行礼。
这种自童年起就存在的落差,也许就造成了老大对老二产生的最早的嫉妒与怨恨。然而把这颗充满矛盾的种子浇灌长大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自己。
按理说,中国历史上“立子以贵不以长”(《春秋公羊传》)是个老传统。一般情况下,皇帝都会在太子名分确定后,尽量树立太子的权威,以免其他皇子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但康熙不这样,他对所有皇子都尽力培养,并且幻想当他的儿子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后,就能更好地去辅佐老二胤礽。然而,这实在是康熙一厢情愿,在政治游戏中,皇子们是很难禁受住权力的诱惑的。
康熙二十七年(1688),当时清政府刚刚结束与俄国的雅克萨之战,两国要商讨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于是,康熙就派出了以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和镶黄旗汉军都统佟国纲为首的豪华外交团北上谈判。
可在送外交使团离京的关键仪式上,康熙不但本人没有出席,甚至也没有让早已是储君的老二胤礽出席,反而是让当时才17岁的老大胤禔代表皇家前去送行。老二只比老大小两岁,两个人在年纪上没差多少。但最后在盛大的欢送仪式中,只有老大胤禔一个人全程站稳“C位”,索额图和佟国纲一左一右紧随其后。甚至在临别时,这两位朝廷大员遥遥对着皇宫三拜九叩了一番之后,还转过身来,对着老大胤禔跪下拜谢,进行辞别。
如此场景,任何一个17岁的少年恐怕都难忍激动。干掉太子二弟成为下一任新君的想法就越来越真切,真切到令胤禔以为它就是可以实现的。所以说,老大胤禔的野心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康熙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而且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被进一步放大。
二、军旅的荣光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仅19岁的老大胤禔以前军副将的身份随父亲康熙亲征噶尔丹。康熙当时很激动,提笔赋诗:
武略期无敌,王师出有名。
亲藩分 钺,长子拥麾旌。
而老大也对得起康熙的期待,第一场仗便武力值拉满,旗开得胜。只可惜,胤禔当时毕竟年轻,听信了手下人的挑唆,和主将福全产生了矛盾,于是,康熙便下令让胤禔撤回京城反省。但事后胤禔并没有遭到康熙进一步的处罚,因此这次撤回的命令与其说是责罚,不如说是一种训导和保护。果然,6年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二次征讨噶尔丹,25岁的胤禔这次不仅担任了前军统帅,还扮演了军队参谋长的角色,最终清军大获全胜。班师回朝之前,康熙还委派胤禔代表自己犒劳三军,慰问有功将士。
就这样,在胤禔的青年时代,他宛如一颗在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且当时的军方,也可以说是遍布胤禔的亲信,
鄂伦岱、隆科多、顺(舜)安颜,与大阿哥相善,人皆知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六,康熙四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在老大早期的支持者中,除了比较出名的镶黄旗汉军都统鄂伦岱、正蓝旗蒙古副都统隆科多,当时清朝东北地区的八旗各级军官中,也有不少人是胤禔的拥趸。
更重要的是,就在前线老大陪父亲征战沙场时,另一边,在大后方监国的太子胤礽却相当缺乏政治敏感度,对征战在外的康熙不闻不问,招致了康熙的严厉斥责,并最终导致身边三个亲密的侍从被处死。
后来,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大封皇子时,老大胤禔就因军功赫赫,和老三一同成了当时仅有的封王的皇子,老大封直郡王,老三封诚郡王。甚至更巧的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老十三胤祥的母亲章佳氏过世,老三胤祉却在丧礼未超百天的情况下,未请旨便在家中把头给剃了。康熙知道后,怒斥老三不遵礼法、不守孝道,就直接把老三从郡王降成了贝勒。于是,在一旁看戏的老大就成了当时唯一享有王爵的皇子。
因此,站在康熙三十八年这个时间节点上,太子胤礽失宠,而28岁的胤禔呢?论年纪,是皇长子;论能力,军功赫赫;论爵位,又是唯一一个可称“王爷”的皇子。如此大好的政治形势,不管是谁处在老大的位置上,恐怕都会有干翻胤礽,取而代之的冲动。
只是胤禔还不明白,这世界上,有些事是不能强求的。
三、夺嫡后毁灭
终于,在夺嫡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胤禔却做出了一个极为错误的政治判断。他觉得只要能干掉老二胤礽,自己就一定会是新太子。此时,那个常年征战沙场的老大,开始展现出自己狠辣的一面。他对太子以言语中伤、以魇镇暗害,无所不用其极。
假如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身处权力和政治旋涡中心的人到底能扭曲成什么样的话,那胤禔就是最好的答案。人近中年,本快到“四十不惑”的人生阶段,但他却变得愈发短视、贪婪、凶狠。
康熙四十七年(1708),胤禔37岁。当时,在京城内有个混迹于王公贵族间的道士,叫张明德。他利用当时的满族勋贵对太子胤礽的不满,口出狂言,说自己有16个本领高强的兄弟,能刺杀胤礽。这番话,张明德一共对两位皇子说过,一位是老八胤禩,一位是老大胤禔。老八轰走了张明德,但老大却和张明德认真地谋划起了刺杀行动。
张明德供:由顺承郡王长史阿禄,荐于顺承郡王,及赖士公、普奇公,由顺承郡王荐于直郡王。我信口妄言,皇太子暴戾,若遇我,当刺杀之。又捏造大言云,我有异能者十六人,当招致两人见王,耸动王听。(《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只不过,刺杀行动还没开始,太子胤礽就被废了。
康熙四十七年秋天,康熙带着8位皇子巡幸塞外,老大和太子都在其中。因为太子胤礽对突然患病的十八阿哥漠不关心,招致了康熙的激烈斥责。于是,精神高度紧张的胤礽变得进退失据,还在半夜偷窥了康熙的帐篷。
近复有逼近幔城,裂缝窥伺,中怀叵测之状。(《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看这“裂缝”二字,极可能是指胤礽当时是用刀划破帐篷,从而向内偷窥的。拿刀,这性质就十分恶劣了。那康熙是怎么发现的呢?根据此事后续的发展来看,最大的可能就是由负责保卫工作的老大胤禔发现后,添油加醋,夸张、放大地传达给了康熙,最终达成了他想废太子的目的。
但如愿以偿看到太子被废的胤禔,可能是由于表现得太过亢奋且志在必得,一番上蹿下跳之后,就引起了康熙的高度警惕。毕竟,比起一个拿刀的太子,这位多年领兵的老大,好像看起来更危险。康熙立刻就做了两项部署:安排老大胤禔负责看管废太子胤礽,体现对老大的信任;公开表态称老大胤禔不会成为新任太子,敲打胤禔,告诉他不要胡作非为。康熙当时是这样说的:
允(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四,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
其实,如果那时的老大胤禔能表现出温顺与忠诚,以他的年纪、资历与爵位,将来未必是没有机会上位的。但可能由于老大的心中对胤礽的怨念太深了,彼时已经37岁的胤禔却像个傻子一样,发动了在整场“九子夺嫡”的大战中,最为“蠢猪式”的一次政治进攻。
老大胤禔向康熙表态,如果他不能当皇太子,那他愿意推荐老八来当,并给出了推荐理由和对废太子胤礽的处理意见:
术士张明德尝相允(胤)禩必大贵。如诛允(胤)礽,不必出皇父手。(《清史稿·列传七·贝子品级允禔》)
暂且先不说这话把老八坑得有多惨,关键是这句话彻底敲响了老大走向败亡之路的丧钟。
首先,康熙立刻就意识到,老大会威胁到老二胤礽的生命安全。因此,他立刻叫来老四胤禛和老大一起看管废太子。而此时老四登场,究竟是来盯老二,还是来盯老大的呢?恐怕两者都是有的。随后,康熙又要求时任九门提督的托合齐立即逮捕那个叫张明德的道士,务必审问清楚他到底跟皇子们都说过什么。
我们此时再回到老大的视角,当他看到老四出现的那一刻,但凡有一丝敏感,他都该立即收敛起对废太子的怨恨。可是老大仍然在疯狂输出,完全没把老四当回事,他不但折磨并裁撤了废太子胤礽周边的仆人,还堵塞了胤礽的申冤渠道,并到处散布谣言攻讦、诽谤胤礽。此时老大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胤礽彻底死透,无法翻身。但殊不知,危机已经从他的身后悄然而至了。
刑部那边已经将张明德案审理清楚,并向康熙报告了老大和老八两个人的罪行,一个铤而走险,一个知情不报。老四胤禛这边也向康熙秘密报告了废太子胤礽的艰难处境与冤屈。康熙对老大胤禔的不满逐渐升级。谁料,老三胤祉也在这个节骨眼上献上了“神助攻”,他上奏康熙,说发现老大通过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等人,在魇镇废太子胤礽!非但如此,就在康熙派人调查魇镇案的过程中,还发现有个名叫布彦图的知情人,在他准备自首时,竟被杀人灭口了!不得不说,反动势力实在太过嚣张,目无王法。
在康熙的心中,大清国是决不允许这么嚣张的人存在的。康熙迅速就成功抓捕了蒙古喇嘛巴汉格隆,并在胤禔家中查出了魇镇的罪证,
巴汉格隆等供,直郡王欲咒诅废皇太子!(《清圣祖实录》卷二三五,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人赃并获,康熙立即下令革除了老大胤禔的一切爵位,永久圈禁,不得释放。
曾经的乖儿子老大此刻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不再只是莽撞、暴躁这么简单了,而是冷血、阴狠、危险。甚至在转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要巡行塞外,仍然担心自己离京后,常年带兵的老大会趁机在京城生事造反。不仅如此,康熙还担忧若是真出了特殊情况,自己其他的儿子都是胤禔的弟弟,恐怕是没办法制服那个暴躁的大哥的。于是,康熙下令,一共安排了17位王公和八旗将军轮流领兵,监管胤禔。但康熙的担忧,实话讲,真是既高估了老大的造反能力,又低估了那些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宝贝阿哥们的手段。
不过,康熙晚年对老大胤禔不只是行为上严加防范,心里也的确是厌恶透顶了。康熙曾评价老大胤禔说:
大阿哥为人下贱无耻。不堪之处,大臣侍卫等,无不知晓。但不出诸口耳,心实恶之。(《清圣祖实录》卷二三六,康熙四十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之后的老大胤禔,在其长久的圈禁生活中,也逐渐开始认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生育上。自康熙四十七年起,在26年的圈禁中,老大胤禔一共生下了11个儿子,9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儿子,还是他61岁时的老来得子。最终在雍正十二年(1734),胤禔在圈禁生活中郁郁而终,终年63岁。
而新皇帝雍正也算是对得起他的大哥了。雍正下旨:
谕内务府:大阿哥允禔薨逝,著照贝子之例办理。(《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一日)
谕宗人府:大阿哥允禔之子弘昉,著封为镇国公。(《清世宗实录》卷一四九,雍正十二年十一月初二日)
雍正将被废除爵位的老大胤禔硬提了一格,按贝子的级别置办了丧礼。在老大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就封了老大的儿子弘昉为镇国公。以老大的罪过来看,雍正的处理可谓极为宽仁。
老大胤禔的一生大起大落,青年风光,中年阴狠,晚年落寞。人有时候越是志在必得,就越容易适得其反,非但看不清前路,还容易走上邪路,最后大梦一场空。想来,晚年被圈禁的胤禔也只能是在梦中,才可回到青年时他驰骋过的辽阔草原吧。老大不值得任何人可怜,但他的一生也的确足以令人唏嘘。
注释1:白晋:《康熙皇帝》,赵晨译,刘耀武校,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第58页。
注释2:玄烨:《命裕亲王福全、皇长子允禔帅师征厄鲁特锡之以诗》,见《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卷四十四,四库全书本,第10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