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05
老九胤禟:“我们兄弟没有争天下的道理!”
提起老九胤禟,我们脑海中的印象大多可能就是影视剧《雍正王朝》中那位一心辅佐老八胤禩上位的好弟弟。但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上的老九也曾想自己当太子,只不过因为没什么希望,才转而辅佐老八的,而且之后他又去支持老十四,政治投机的意味非常浓。只可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最后落了个一地鸡毛。
这位在“九子夺嫡”中因颜值而惨遭淘汰的可怜人,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通往“塞思黑”的绝路的呢?
一、群嘲与光亮
先来看看老九的童年。
胤禟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的母亲是在康熙朝非常受宠的宜妃郭络罗氏。按理说,母亲受宠,胤禟的童年应该会过得非常幸福,但胤禟是在一片嘲笑声中长大的。原因很简单,胤禟长得不好看。用雍正的话来说就是:
塞思黑乃系痴肥臃肿,……皇考从前不比之于人数,弟兄辈亦将伊戏谑轻视。(《清世宗实录》卷四四,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
从父亲康熙到手足兄弟,大家都不太瞧得上老九,还经常拿他开玩笑。这话听上去虽有些夸张,但与现实其实也相差无几。素有贤名的老八可能是当时为数不多没嘲笑过老九的人,因此他们兄弟二人日后才异常亲近。
如果说胤禟被嘲笑的童年中还有一丝光亮的话,那就是他10岁时的“因病得福”。
当时,小胤禟的耳朵上长了一个脓包,使他高烧不退,几乎命悬一线。太医院的中医治不了,最后是两个西洋大夫给他做了外科手术才治好的。胤禟也因此在日后颇亲近洋人。
但真正的光亮之处是,此时正在塞外打猎的父亲康熙得知儿子死里逃生,大喜过望,就让刚刚痊愈的小胤禟赶紧出来一起玩。这是自胤禟出生以来,康熙第一次带他外出,年仅10岁的小胤禟,起手就射中两头小鹿,得到了父亲康熙的赞许。只可惜,这份赞许在胤禟的童年中宛如流星般一闪而过。此后,少年时代的胤禟始终处于幽暗的角落中,无人问津。毕竟康熙在看待儿子这一方面,是个“颜控”。
不过,康熙还是给过胤禟一次机会的。胤禟20多岁时,康熙安排了出身江南书香世家的秦道然 到老九家里做教书先生。其实康熙的潜台词很明显,这就是在劝胤禟要精进学业。但胤禟却没能领会父亲的意图,终究把路给走歪了。
二、糊涂与投机
尽管胤禟从小就饱经来自兄弟的嘲笑,也缺乏父亲的宠爱,但他还是经常幻想自己能一步登天。
比如,他曾通过编瞎话对自己进行了一番“造神运动”。他说起自己童年时那次耳朵痛,本来他病重昏迷了,结果忽然看到天花板神光大作,殿梁间全是“大罗金仙”,于是醒来后他的病就好了。
我幼时耳后患痈,甚危。已经昏迷,忽闻大响一声,我开眼时,见殿梁间金甲神围满,我的病就好了。
此外,老九还对人说过,母亲宜妃怀他时本来也生病了,结果梦中忽然来了一位菩萨,喂了她一块红饼,于是母亲醒来后便百病全消。
妃娘娘怀娠之日,身子有病,病中似梦非梦,见正武菩萨赐以红饼,状如日轮,令妃娘娘吃了,果然病愈胎安。
这种暗示“自己是天命所归”的说法,除了胤禟自己和他身边的几个傻瓜太监之外,基本没人信。康熙晚年间,胤禟派人给时任四川巡抚的年羹尧送礼,送礼的人就说,您别看皇九子虽是个胖子,但这相貌其实有大福气,皇九子将来是必定要做皇太子的。结果年羹尧把礼收下之后,幽幽地来了一句:我怎么听说前两天皇上刚把九贝子臭骂了一顿呢?
年羹尧向我说:“皇上把九贝子很骂了一顿。”
年羹尧这个态度,可以说是康熙朝全体官员对老九的态度的一个缩影了,嗯,就是不大瞧得上。官员之所以瞧不上老九,主要还是因为胤禟贪财,显得他的个人形象太差了。我们今天的影视剧也好,网络上的吐槽也好,经常会说胤禟是“八爷党”的“财神爷”。历史上的胤禟也的确很有钱,但他的钱主要来自敲诈和走私,取财之道相当丢人。
我们可以看一下胤禟早期的敲诈记录:
正蓝旗都统满丕 ,银800两;吏部郎中陈汝弼 ,银600两;内阁学士宋大业 ,银500两;河南知府李廷臣 ,银120两。
这其中的陈汝弼是当时有名的清官、老实人,敲诈他完全属于霸凌、欺负人;再看李廷臣,一个皇子为了区区120两银子,竟然就敲诈了一个知府。如此这般,真是相当没水准。所以汉人大臣普遍对胤禟处事的观感较差。
另外,满人这边对他也没什么好印象。胤禟的女儿嫁给明珠的孙子永福时,明珠已经过世,但家产还在,于是,胤禟就以岳父的身份对着永福连哄带骗,愣是敲诈出了30万两白银。转年,胤禟又找到了永福的哥哥永寿的老婆瓜尔佳氏,让瓜尔佳氏认自己为干爹,随后就又以干岳父的身份,敲诈了永寿8万两白银。这吃相属实太难看了,逮着明珠家一只羊薅到底。可能在胤禟的心里,纳喇氏和瓜尔佳氏两个大家族加一起,也就只值40万两吧。
非但如此,胤禟还搞走私。清朝东北地方的物产,尤其是人参,那都由皇帝的内务府具体经办,是要进皇帝个人的小金库的。胤禟可倒好,直接搞出了一场“大清版三角贸易”:派人去东北,满洲的龙兴之地挖人参;把挖好的人参运到江南高价卖掉,换成丝绸;再把丝绸运到北方卖掉,换取暴利。这当儿子的胤禟,为了钱财,竟连亲爸爸的钱都要抢。如此一来,当时的清廷官场上下,从汉人到满人,从文臣到军功勋贵,大家又会怎么看老九呢?
不过,老九也会花钱去收买人心,可基本上,大家的态度就都跟年羹尧一样,钱我们是喜欢的,但你这个人,我们属实看不上。最终,走上歪路、无法回头的胤禟,无奈之下只能对自己的兄弟进行政治投资。
他的第一个投资对象就是老八胤禩。这一方面是出于童年的友谊,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老八的庞大势力。胤禟对老八不可谓不尽心竭力。胤禩说没钱了,胤禟转身就是大手一挥,这一万两八哥你先拿去花,问题不大。
只可惜,胤禟的支持偶尔还会起些反作用。康熙四十七年,受老大胤禔的连累,老八胤禩惨遭革爵拘禁。老九就拉着老十四一起去找康熙抗议,并在御前当面顶撞。气得康熙破口大骂:你们两个这是在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基好封你们两个当亲王吗?你们说你们有义气,都是好汉?可在朕看来,这只是梁山泊的义气!康熙的这番盛怒表明,其实已然轮不到后来“群臣拥立八阿哥事件”的刺激,因为从这一刻开始,老八的夺嫡之路就已经断了。
就在抗议的当天,老十四差点挨砍,老九胤禟也是结结实实地挨了两耳光,直到散朝回家后脸还肿着,这大概就是“大清第一巴图鲁 ”的掌力吧。而胤禟这次失败的抗议,甚至还导致在第二年大封皇子时,连弟弟胤䄉都被封为了郡王,自己却仍只受封了个最低等级的贝子。
从结局来看,胤禟的第一次政治投资可以说是极其失败的。
不过等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老十四胤禵被封为抚远大将军后,胤禟就火速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政治投资。这一次的胤禟更加不惜血本,在老十四出征时,他就先送了一万两银子助兴,而后又送了数万两,此外还有各种衣物和礼品,不计其数。比较有意思的是,胤禟还专门动手画了一张新式战车的设计图送到前线去了,不过这应该没用上。而且在康熙六十年(1721)胤禵中途回京述职时,胤禟甚至还专门提前翻修了一遍胤禵府上的花园。
转年,胤禵再次出征,两人在临别时还相互嘱托。老九这边就是:十四弟好好干,立下不世之功,回来你就是太子了!老十四这边则是:请九哥务必关注好皇阿玛的身体变化!
结果,老十四这边仗还没打完,康熙就驾崩了,老四雍正闪亮登场,胤禟的第二次政治投资彻底失败。
而就在康熙驾崩、雍正登基的那一夜,胤禟的表现相当不正常。当天晚上,年纪最长的老三胤祉并没什么太大的反应,威望最高的老八也只是在院里发呆。偏偏老九胤禟气愤不已,叉开腿,鼻孔朝天坐在老四面前,毫无恭敬之意。此外,允禟的母亲宜妃在给康熙奔丧时,是坐着软榻奔赴灵堂的,搞得自己比雍正的亲妈德妃的排场还大,要知道德妃此时还跟在后面走着。甚至在见到雍正时,宜妃还以先帝的宠妃自居,就好像自己才是皇太后一样。
可为什么胤禟会如此气愤?
尽管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四和老九几乎是毫无交集的,但在历史上,他二人的关系却相当“不正常”,或者说,他们曾经很是亲近。比如康熙四十七年,当时太子胤礽被废,惨遭圈禁,老四胤禛和老大胤禔负责对其进行看管。此期间恰好赶上太子胤礽要向康熙申冤,一心想取而代之的老大自然拒绝上奏,并且要求老四和他统一战线。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邬先生(邬思道)的老四胤禛是去找老九胤禟商量这事该怎么办的,而胤禟的答复是:
此事关系得大,似乎该奏。
最后,老四听从了老九的意见,而为废太子胤礽上奏申冤的老四不但得到了康熙的赞赏,还在转年被加封为了亲王。此外,康熙五十年(1711),在老八胤禩的母亲卫氏过世时,又是胤禟带头叫老四胤禛来为胤禩轮流送饭的。
因为史料不足,我们很难进一步去分析他们二人之间的关系,但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老四胤禛应该是为了了解“八爷党”的政治动向,长期“扮猪吃老虎”,接近老九是为了拿他当作突破口。而向来不太清醒的老九应该也是会错意,还真就误把老四胤禛当成自己的“小弟”了。最终,直到胤禛获胜的这一刻老九才发现自己被耍了,于是异常气愤。
三、赌气与归宿
面对允禟这对母子的态度,雍正做出了回应。在康熙驾崩连一个月都不到的情况下,雍正就下旨将宜妃身边的和允禟身边的一共3个贴身太监,分别发配到了新疆、云南、黑龙江,并且雍正还表示:
如不肯远去,即令自尽。……仍将骨头送至遣发之处。
你们仨要是不想去,可以就地自尽,朕之后会找人把你们的尸骨送过去的。
紧接着转年二月,康熙驾崩刚过百天,雍正就把允禟直接送到了西北的西宁,让他在年羹尧的眼皮底下好生待着。允禟越想越气,于是就开始了自己的赌气之旅。他先是和周围的人发牢骚:
不料事情竟至如此,我辈生不如死。
后来,他开始在西北撒钱,收买人心。他的家人在当地市集购物时,从不还价,为的就是让人们夸他好,从侧面来衬托雍正欺负人。之所以说允禟是在赌气,是因为当时真有人相信雍正在欺负他,写信劝允禟要造反时,允禟又答复道:
我们兄弟,没有争天下的道理。(《清世宗实录》卷四五,雍正四年六月)
可是,在政治斗争中,要么开打,要么认 ,越赌气拧巴,往往越没有好下场。雍正三年(1725),允禟的下人在当地闹事,雍正派钦差去找允禟,结果允禟直接当面 钦差:
上责我皆是,我复何言?我行将出家离世!(《清史稿·列传七·允禟》)
皇上批评的都对,我就这样了,没什么可说的!我这就准备出家了。
允禟既不造反,又不认 ,没事还给雍正上上眼药。于是,雍正四年(1726),在雍正向“八爷党”发起总攻时,允禟的结局就注定很凄惨了。要知道雍正找碴儿定罪的能力,可以说是亘古无双的。我们举三个例子:
一、西北当地有人传颂允禟是“九贤王”,雍正便抓住了由头。你一个贝子竟然也敢称王?这不是僭越是什么?于是革除了老九的爵位。
二、允禟为了防备雍正找碴儿,专门学习了如何用拉丁文字母来拼写满语,愣是创造了一种除了他和他的亲信之外谁都看不懂的文字。结果信件被雍正搜出来了,内容看不懂没关系,看着这满是用西洋字母拼写的信件,雍正说胤禟必定是要里通外国,这是叛国。
三、雍正发现老九的儿子弘旸在给老师佟保 的信中写道:
余尊敬师父,就似遵照阿玛之旨意一样。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允禟说的话要是旨意,那朕的话成什么了?这是谋逆!
好,在凑齐了僭越、叛国和谋逆的罪名后,允禟就被削除宗籍,逮捕回京了。削除宗籍就得改名字,老八给自己改了个“阿其那”,那赌气小王子允禟就不一样了,似乎因为允禟给自己改的名字都过于不正经,最后由老三允祉拍板,给老九起了个名字叫“塞思黑”,这个也不是“猪狗”的意思,而是“讨厌的人”,雍正看后很是满意。
最终,雍正又给允禟定了28条大罪,让允禟带着“塞思黑”这个名字死在了直隶的大牢里,享年44岁。至于允禟的死因,至今都是个悬案。史书说他是腹痛而死的,所以很多人都推测允禟是被雍正毒死的,但没有实证。其实,雍正毒死胤禟,着实没必要。不过,时任直隶总督李绂百分之百是虐待过允禟的,至于是雍正授意,还是李绂自己揣摩上意进行逢迎而为之,这可就不好说了。
总之,允禟这一辈子可谓生得难受,活得糊涂,死得痛苦。参与夺嫡缺乏能力,政治投机又缺乏头脑。估计允禟到死都没能想明白自己到底活成了个啥。小时候是哥哥们嘲笑的“讨厌鬼”,临终前则是个没人疼爱的“塞思黑”。相比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而只落得悲惨结局的老大,允禟这一辈子则始终搞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最终在糊涂赌气之中惨淡收场。
注释1:秦道然,宋代词人秦观的后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时受康熙赏识被带回京城,后指派给皇九子侍读,雍正即位后受牵连入狱,乾隆元年(1736)被释放。
注释2:故宫博物院编《〈文献丛编〉全编》(第二册),《文献丛编》第一辑《允禩允禟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第503页。
注释3:同上。
注释4:同上书,第493页。
注释5:满丕,满洲正蓝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康熙三十五年(1696),因军功被授予云骑尉世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授正蓝旗蒙古都统。
注释6:陈汝弼,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至吏部郎中。为人刚直而遭忌恨被弹劾,后被革职返乡。
注释7:宋大业,康熙进士,初为翰林院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康熙四十七年(1708)自认受贿被查处。
注释8:李廷臣,监生出身,任河南知府期间因私派滥征等罪拟斩监候。
注释9:在满语、蒙语中,“巴图鲁”的意思是“勇敢”“勇士”。
注释10:故宫博物院编《〈文献丛编〉全编》(第三册),《文献丛编》第三辑《允禩允禟案续》,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第136页。
注释11:萧奭:《永宪录》卷一,中华书局,1959,第63页。
注释12:胤禛:《大义觉迷录》卷三,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第52页b。
注释13:佟保,跟随允禟在西宁的笔帖式,将允禟教给他的自创文字教给弘旸。
注释14:见弘旸满文书信,雍正朝(无具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转引自郑小悠、橘玄雅、夏天:《九王夺嫡》,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