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萧墙夺嫡:四阿哥胤禛的登基之路 12

其余皇子:夺嫡局外的人生(三)

接着聊聊雍正剩下的几位兄弟,也就是康熙最后的7位皇子。

名单如下:十八子胤祄、十九子胤禝、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

说起来,康熙在生孩子这件事上的确很有天赋。满洲入关后,从顺治到宣统,10代君主,一共生了84个皇子。这其中有35个都是康熙生的,几乎占了一半,真不愧是“大清第一巴图鲁”。只不过,康熙这些皇子,有11人不到5岁就夭折了,所以就没能序齿(只有3岁而逝的十九子胤禝是特例),没有进入康熙的皇子排行榜中。因此,康熙在册的皇子,应该是“35-11”,共24位。

康熙二十四子

皇长子胤禔 皇九子胤禟 皇十七子胤礼

皇次子胤礽 皇十子胤䄉 皇十八子胤祄

皇三子胤祉 皇十一子胤禌 皇十九子胤禝

皇四子胤禛 皇十二子胤祹 皇二十子胤祎

皇五子胤祺 皇十三子胤祥 皇二十一子胤禧

皇六子胤祚 皇十四子胤禵 皇二十二子胤祜

皇七子胤祐 皇十五子胤禑 皇二十三子胤祁

皇八子胤禩 皇十六子胤禄 皇二十四子胤祕

前面已经讲了其中的17位了。图个圆满,康熙最后的7位皇子,雍正的最后几位兄弟,这里就一起说全了。

一、“九子夺嫡”之源

说起来,这7位皇子的年纪都太小了,是完全不可能参与夺嫡之争的。因为直到康熙驾崩、雍正继位那一年,这7位皇子中,年纪最大的老十八胤祄若活着也只有二十出头,年纪最小的老二十四胤祕刚7岁。对46岁的老三、45岁的老四和42岁的老八而言,最后的7位皇子,与其说是弟弟,不如说是儿子辈的人。因此,他们和那些老谋深算的哥哥相比,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

可没有竞争力、没有威胁,这些小皇子就能安心当一辈子富贵王爷吗?非常难,比如老十八胤祄和老十九胤禝就没那福气。

这哥俩都是先天命好,后天命薄的。

说他们先天命好,是因为他们的母亲都很受康熙的宠爱。老十八胤祄的母亲王氏,是康熙朝第一位自江南入宫的汉家女子。曾经在8年的时间中,先后为康熙生下了老十五、老十六和老十八三位皇子。可见她一定是频繁受到康熙恩宠的。

而老十九胤禝的母亲高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样作为一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汉家女子,高氏仅用4年时间,就为康熙生下了皇十九子胤禝、皇十九女(无封号)和皇二十子胤祎,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甚至,老十九刚一出生就被安排“序齿”,从而进入了康熙的皇子排行中,侧面也可以看出高氏的受宠程度。

只可惜先天命好,架不住后天命薄。老十八和老十九这两位小皇子,命短,都早早夭折了。老十九胤禝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夭折了,年仅3岁。老十八胤祄呢?也没强到哪儿去,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仅8岁就染病去世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老十八胤祄的死,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康熙朝“九子夺嫡”的发展进程。因为胤祄当年是被康熙领着去参加木兰围猎时,在塞外染病而逝世的。

当时同行的还有太子胤礽,只不过胤礽对小胤祄的病情非常冷漠,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毕竟这兄弟俩差了27岁,没感情也很正常。可作为父亲,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冷漠非常生气,狠狠地训斥了胤礽一顿。在这之后,太子胤礽的行为变得鬼鬼祟祟,夜间偷窥康熙帐篷,康熙怀疑胤礽可能要谋逆。最终,康熙在老十八胤祄去世当天,在各种情绪交织之下,临时起意召集群臣,宣布了废除胤礽太子之位的决定。由此才出现了后来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比如老大胤禔的“蠢猪发言”,老九和老十四的“难说逼宫”,还有老八的“满朝拥戴”,以及老四胤禛的“渔翁得利”。

老十八胤祄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夺嫡,但他的死,却成了康熙四十七年宫廷动荡的最初源头。

这就是老十八和老十九,两位早早夭折的皇子。

二、勤奋的哥哥与懒惰的弟弟

再看老二十胤祎。如果说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是康熙的儿子中最勤奋的,那么老二十胤祎就是康熙的儿子中最懒的。

胤祎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老四继位时,胤祎17岁。因为为人又懒又笨,还不爱学习,因此在康熙朝,胤祎没有留下过任何值得称道的记载。

不过即便如此,雍正最初对允祎还是非常不错的,21岁封了贝子,25岁封了贝勒。能力不行,就白养着,皇家也不差这点俸禄。

不过雍正最后还是被他惹毛了,因为允祎他实在太懒、太懒了。雍正第一次给允祎布置任务是在雍正十一年(1733),派他去盛京祭祖。结果允祎出了京城,刚到通州,就说他病了,走不动了,要回京。雍正没办法,只能让他回来了。可转过年来,雍正十二年(1734),雍正又派允祎去盛京祭祖,结果允祎故技重施,这次还没到通州呢,连家门口他都不想出了。

这一下,真把雍正给气到了。想想雍正看重的弟弟都是什么样的啊?老十七允礼,身体一直清弱,但雍正真的需要他时,让他去西藏去西藏,让他去贵州去贵州,从来不犹豫、推脱;老十三允祥就更不用说了,临去世前一年,允祥瘸着腿,还要为了帝陵的建造翻山越岭、勘察地形,雍正在一旁是拦都拦不住。结果现在,好你个老二十允祎,30岁不到,让你去趟盛京,祭祖磕头即可,你都称病懒得去?

于是,雍正公开批评说:

贝勒允祎,人本庸愚,性复懒惰。朕从前加恩特封贝勒,冀其知恩悛改,奋勉向上,以副朕期望之意。岂料伊秉性糊涂,毫不知感。上年派往祭陵,伊行至通州,称病而回。今年派出,又托病不往,甚属无知。著革去贝勒,降为公爵,以示儆戒。(《清世宗实录》卷一四六,雍正十二年八月十九日)

直接把允祎连降三级,从贝勒降成了辅国公。

而雍正驾崩,乾隆继位后就更有意思了。乾隆跟允祎说,皇叔啊,我爹活着的时候,派您去陵地祭祖,您就是不去,如今我爹驾崩了,您这个当弟弟的,就直接去给好大哥守陵吧,有病搁哪儿养不是养。于是,老二十允祎在清西陵默默无闻地看坟看了18年,最后因病去世,终年50岁。他的一生在历史中都是毫无存在感的。

其实允祎但凡能勤快一点,都不至于落得这么个下场。一辈子活了个“懒”字,自己没享什么福,在史书上也没留下什么成绩,算是活了个稀里糊涂。可见,哪怕是在皇家里享福,你想躺平、“摸鱼”,也至少得有一傍身之物。比如老五有奶奶的庇护、老七有一手好字、老十二有主持丧礼的才能。相比之下,老二十允祎什么都没有还想躺平,那就只能落得一地鸡毛了。

三、文艺傍身保平安

而和老二十比起来,老二十一胤禧的技能库就要丰富多了。

胤禧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他的母亲陈氏也是来自江南的汉族女子,而因为汉族身份的限制,陈氏哪怕生了胤禧这个皇子,也没能在康熙朝得到任何册封。所以胤禧从小也没想过自己能参与政事,就把所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习武、射箭、吟诗作画上去了,而且这几项技艺的水平都很高。

康熙晚年间曾给弘历找过两位武术师父,一位是老十六胤禄,教弘历打枪;另一位就是老二十一胤禧,教弘历射箭:

(圣祖)命学射于贝勒允禧,学火器于庄亲王允禄。(《清高宗实录》卷一,雍正十三年八月)

不仅武艺高强,老二十一在绘画方面也很卓越。比如,郑板桥在《绘境轩读画记》中评价老二十一的画作为“本朝宗藩第一”,皇室内无人可比。我们可以看一下老二十一画的《山静日长图》,自行感受。

而且老二十一的诗文也写得不错,比如他写的《樵歌》:

不闻人声,但闻斧声。寂寂岩响答,丁丁飞鸟惊。得柴换酒,醉归踏月山歌清。友木石,无衰荣。白云流水自朝暮,万山漠漠烟光青。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老二十一可以说是当时清朝宗室的艺术门面了,所以就有两个人特别偏爱老二十一,一个是老十三,另一个就是他的徒弟,雍正的四儿子宝亲王弘历。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老二十一未来的人生会是多么顺利。

康熙驾崩时,老二十一才12岁,自然不会被安排什么职务。可等到雍正八年(1730),老二十一20岁的那一年,意外发生了,老十三允祥因病过世了。雍正伤心不已,在回忆自己十三弟的遗愿时,一下就又把老二十一给想起来了。这边丧礼刚结束,雍正就下旨说:

朕之诸幼弟,朕向来不能深知。从前曾据怡亲王奏称二十一阿哥允禧,立志向上,且深知感朕之恩,恭敬之念,出于至诚。朕从前降旨,将伊封为贝子。著晋封贝勒。(《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山静日长图》

《山静日长图》题诗局部

而这边允禧刚被封完贝勒,雍正转头就又把宗人府、御书处、粘杆处、镶红旗满洲都统等一系列职务都给允禧安排上了。这些职务基本都属于平常没什么活,但地位又不低的。允禧的政治存在感忽然就空前膨胀了。

且除了雍正的恩赏之外,允禧自己也非常会做人。

有的朋友可能不了解,允禧和弘历是同一年生人,两个人的成长轨迹是同步的,说是叔侄、师徒,但其实更像兄弟。允禧他可能挺了解自己这个侄子的爱好,总是能拍马屁于无形。比如允禧擅长绘画,经常挥毫泼墨完了之后就去找弘历说,好侄子啊,叔叔最近又画了一幅画,虽说画得还行,但总觉得还不够完美,还缺首诗,可叔叔写诗的水平一般,要是好侄子能给叔叔的这幅画题一首诗,那可就太棒了!

弘历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一拍胸脯就一口一个“没问题”。其中,弘历为允禧题的诗作中最有名的,就是在《山静日长图》上题的《题二十一叔父山静日长小景》:

吾叔乃诗翁,裁句清而好。

近复参画禅,颇得画中道。

…………

即景绘为图,笔法特高老。

一峰插天青,波面池亭小。

…………

嗟我学画法,年来曾探讨。

…………

落款是宝亲王长春居士(弘历的雅号),然后再盖上几枚印章。

接着允禧就说,完美了,这回叔叔的画可算是完美了。而弘历也就更加把这位叔叔引为知己。后来,乾隆刚继位,他就任命允禧为正黄旗汉军都统,过了没多久,又下了旨:

贝勒允禧,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务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清高宗实录》卷五,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并赐封号“多罗慎郡王”。

不过自幼喜好吟诗作画的允禧,比起“王爷”之类的称呼,他更喜欢给自己起一些雅号,比如允禧曾经收藏了一方叫“紫琼岩”的墨岩(砚山),允禧爱不释手,就给自己起了个雅号叫“紫琼道人”。他还四处结交文人雅士,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允禧与他的关系非常密切。有趣的是,郑板桥人生中的第一个入职工作调动,就是允禧出面给办的。

郑板桥是乾隆元年(1736)二甲八十八名的进士,但当时僧多粥少,郑板桥一直是候补身份,没能上任。直到乾隆六年(1741),郑板桥再次到京城跑关系,允禧仰慕郑板桥的才华,就主动请郑板桥吃了顿烧烤大餐,还亲自给郑板桥割肉。这俩人,那时一个是当朝王爷,一个是找不着工作的候补文人,身份可谓云泥之别。因此,虽然能看得出允禧是真心喜欢自己,但郑板桥也确实是非常受宠若惊的,事后还感慨说:

紫琼崖主人极爱板桥,……昔太白御手调羹,今板桥亲王割肉,后先之际,何多让焉!

在这顿饭过后不久,吏部就下令,让郑板桥就任山东范县县令。

当时郑板桥还问过允禧,为什么对自己这么好。而允禧的答复,可能郑板桥自己都没想到。允禧说十几年前他15岁时,郑先生曾到京城游历,他们见过一面,当时他就很仰慕郑先生,只是当时年纪小,帮不上什么忙,如今这都是举手之劳,算不得什么的。之后,允禧还送了一首诗给郑板桥:

二十年前晤郑公,谈谐亲见古人风。

东郊系马春芜绿,西墅弹棋夜炬红。

浮世相看真落落,长途别去太匆匆。

忽传双鲤垂佳贶,烟水桃花万里通。

自此,允禧和郑板桥一直互通书信,引为挚友。最终,允禧以书画为伴度过了一生。只可惜乾隆二十三年(1758),允禧突然染病去世,年仅48岁。而他的丧礼,是由老十六允禄办的。

老二十一这是有一技之长的,再加上他和乾隆的关系不错,一辈子还算有所成就。而皇二十二子胤祜和皇二十三子胤祁,则因为相对平庸,人生就平淡很多了。老二十二可能还好一点,在雍正朝,20岁封贝子,24岁封贝勒,但终究没承担过什么要紧的事务。等乾隆登基后,没过几年,乾隆就直接安排老二十二去清东陵给康熙看坟了。意外染病去世时,老二十二胤祜才34岁。在老二十二的丧礼上,带头吊孝的是老十二允祹,居中主持的是老十六允禄。这也算他们老哥俩的“专业团队”联手送走的最后一位康熙朝阿哥了。

老二十三胤祁活得比老二十二还要平庸。在雍正朝别说贝勒,连贝子都没混上,只封了镇国公。等到乾隆即位后,老二十三默默无闻,直到老二十二允祜病死后,清东陵没人管了,老二十三允祁才接班继续看坟,一看就是40多年。他守陵之初才32岁,临终之时已经73岁了。允祁病逝于乾隆五十年(1785),是康熙35个皇子中最后一个去世的。说来也巧,允祁是最后一个走的,走的时候又刚好在康熙的陵园内,他临终前会想些什么呢?大概是想感叹:40多年了,真没意思啊。

四、如弟如子

在胤祁之后,还有康熙“序齿”排行中最小的儿子,胤祕。胤祕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比弘历还要小5岁,他的童年可以说是悲喜交加的。

悲的是,胤祕7岁时父亲康熙驾崩,12岁时母亲陈氏去世,孩童时代就父母双亡了。因祸得福的是,心疼弟弟的雍正,对小允祕照顾有加,把他接到宫中,让他和弘历、弘昼一起读书上学。他们三人始终形影不离,关系特别好。雍正相当于直接把允祕当儿子养了。典型的例子是,在雍正十一年,雍正把允祕、弘历、弘昼三个人肩并肩一起封为亲王。雍正的原话是:

朕幼弟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素为皇考之所钟爱。数年以来,在宫中读书,学识亦渐增长。朕心嘉悦,著封亲王。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年岁俱已二十外,亦著封为亲王。(《清世宗实录》卷一二七,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

纵使他们仨没有功劳,但朕就是喜欢自己的弟弟和儿子,所以准备封三个亲王出来。

等乾隆一继位,更是给弘昼和允祕两人修亲王府,赏钱赏护卫。而弘昼和允祕两个人也都明白乾隆是什么人,于是他们俩每天都是晃里晃荡的,一副不问政事的样子。乾隆看着虽然心里满意,但皇家的体面也是要顾及的,就劝允祕说:“小皇叔,您能不能也看看书,好好学习学习?”允祕就说:“我不学,我也学不会。”乾隆一看,这不行,就下了旨:

亲王自幼蒙皇考慈爱,令在宫中与朕兄弟同学读书。乃王性耽安逸,不知黾勉向学。以副皇考期望之意。屡烦圣心,降旨训饬。而王仍未悛改,皆朕所亲见者。今朕仰体皇考爱弟之心,何忍恝视?著选派翰林官二员,为王师傅,用心教导,务令学业有成。倘王仍前怠惰,当竭力规劝教诫之。若劝诫不从,即奏闻于朕,候朕降旨。倘不能尽训导之职,又为王隐过,朕必于该翰林是问。(《清高宗实录》卷四,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

这一年,允祕20岁,就这么被自己25岁的侄子乾隆挤对着读书学习去了。

可性格中有些东西是改不了的。允祕在乾隆朝还是顶着亲王的帽子晃里晃荡,虽然不上进,但在乾隆派任务时,倒是让他干啥就干啥,今儿让去祭孔就祭孔,明儿让去御书处就去御书处。虽然偶尔犯错,不过也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有一次,允祕和弘昼本来正陪着乾隆吃饭,结果乾隆还在使劲儿吃呢,他俩提前把筷子一撂,表示吃完了,饱了。因此被乾隆呲了一顿:

朕食肉未毕。而 亲王、和亲王,便放碗匙默坐。(《清高宗实录》卷二〇二,乾隆八年十月初一日)

可这种小错误,终究是无关痛痒的。最后允祕还是舒舒服服地活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才染病过世,终年58岁。乾隆也亲自吊孝,送了自己这位小叔叔最后一程。

到这里,雍正的兄弟们算是全说完了。最后的这7位小皇子,因为过于边缘,所以他们身处政治旋涡中的故事不多,但他们几人身上都颇有一些特点,一并说齐,也是希望能为大家理解雍正提供尽量多的视角。因为对雍正而言,“兄弟”一词,是他一生中一处难以掩盖的痛点。

注释1:郑燮:《板桥自序》,载《郑板桥诗文集注》,王庆德注,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第230页。

注释2:允禧:《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见故宫博物院藏南京徐石桥捐赠紫琼道人《喜得板桥书自潍县寄到》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