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秘密立储:雍正朝的后夺嫡时代 02
五阿哥弘昼:知足常乐的富贵亲王
雍正帝的皇五子爱新觉罗·弘昼,一个经常被人们认为是个大智若愚之人的皇子。
他和弘历其实是同一年出生的,年纪相同。按常理,他们本该是彼此最大的夺嫡对手。但最终,弘昼选择了公开退出夺嫡,顶着亲王的帽子一直活到了60岁,寿终正寝。而他也就此成了乾隆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兄弟。
于是有许多人认为,弘昼大概很是聪明,很会做人,方得善终。真的是这样吗?
弘昼的一生,说一句“千奇百怪”,其实是不为过的。
一、前程早定的童年
弘昼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他的母亲耿氏当时只是雍亲王府中一个名分不高的格格,而且耿氏是个汉家女子,家族实力很一般。同时,考虑到耿氏她只生下过弘昼这一个孩子,所以大概率是不怎么受宠的。这样一来,她便集齐了一个女性在满洲皇家当媳妇最不幸的4个要素——名分低、家族势力弱、不受宠,是汉人。
“前程早定”的说法此时就比较好理解了,因为从生母的角度而言,弘昼从一出生就注定很难继承父亲胤禛的位置了。但事有利弊,弘昼除了生母耿氏之外,还有一个养母。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满洲皇族在培养子嗣时,为了避免生母一方的亲戚干政,会在小孩出生后,再给孩子找一个养母。目的就是让有血缘的母子之间不亲近;亲近的母子之间,又没有血缘。这样,小孩长大之后就不容易被母亲家的亲戚所摆布。
那弘昼的养母是谁呢?尽管我们目前没有可靠的原始文献来印证,但根据弘昼的八世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本人的说法,“和亲王(弘昼)是雍正耿氏妃所生,……而抚养他的恰恰是乾隆的生母”。
弘昼的养母,其实就是我们的老熟人——雍正朝的熹妃,钮祜禄氏。作为养母,钮祜禄氏对弘昼的人生影响可就太大了。至少有两方面不得不提及。
首先,钮祜禄氏的存在使得养子弘昼和亲儿子弘历兄弟两人的关系从小就特别好。乾隆后来就回忆过他和弘昼小时候的状态:
当是时,侍奉皇考膝下,……吾两人者,相观以善,交相勉,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
这就是我看着你好,你看着我也好,兄弟两人从小到大,20多年都没红过脸。
而除了从小就培养起了弘昼与弘历两个人的深厚感情之外,钮祜禄氏对弘昼更大的影响则在于钮祜禄氏的长寿。弘昼活到60岁,已经算是长寿了,可钮祜禄氏活到了86岁,是清朝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太后。长寿到弘昼去世7年后,钮祜禄氏才去世。因此,弘昼的一生都处于钮祜禄氏的保护之下。我们稍后便会具体谈到,弘昼曾在乾隆朝犯过一个十分出格的错误,令乾隆震怒,最后正是因为钮祜禄氏的存在,弘昼才免受处罚。
在某种程度上说,同样是排行老五,如果说胤祺是因为有个好奶奶,得以使自己的前半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那弘昼就是因为有个好养母,养母安稳地保护了自己一辈子。
弘昼人生的福分还不止于此,他小时候,还经历过一次大难不死。
弘昼在8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几乎就要丧命。老四胤禛当时被吓得不行,关键时刻,还是老十三胤祥四处寻医访药,才救活了弘昼。于是,胤禛就跟弘昼说,以后你见到十三叔,就不要喊叔叔了,你应该直接叫他爸爸,嗯,他就是你的二阿玛!
这件事在当时,其实是相当隐晦的。因为老四在康熙朝末年一直都以“孤臣”自诩,没有多少人知道他和老十三亲近到了如此程度。甚至在雍正初年,老四还用“自己和老十三并不太熟”这种鬼话哄骗过年羹尧。
那这件事最后又是怎么为人所知的呢?雍正八年(1730)八月,在老十三去世以后,弘昼自己在祭文中交代了这件小事——
弘昼自八岁时患病滨危,叔父赐以良药,旋即得生。皇父尝命弘昼曰:“汝命叔父所活也,汝宜呼之为父。”自此十余年间,叔父抚爱诲勖,无所不周。
8岁的小弘昼在大病不死之后,还和老十三胤祥缔结了10多年的非常亲密的叔侄关系。所谓“抚爱诲勖,无所不周”,指的就是老十三胤祥是经常给弘昼关爱、教诲和勉励的。
而弘昼也的确从小就形成了最标准意义上儒家的“孝悌”观念,就是对父亲要孝顺,对哥哥要尊重。
弘昼和弘历两个人同龄,都是9岁开始上学,但二人的智力明显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每天都是哥哥弘历早早写完作业了之后,还要等弘昼。弘昼也不沮丧,学得更加认真了。用弘昼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未敢一日稍辍者,诚恐有负我皇考至诚明理之大训也。
我没有一天不在努力,不然只怕会对不起父亲的教导。
康熙六十一年(1722),兄弟俩12岁了。那一年康熙来老四家里串门,一眼就看中了哥哥弘历,接着就带回皇宫养了大半年,只留下了小弘昼一个人继续在雍亲王府读书。可小弘昼既没嫉妒也没失落,只是时常会思念哥哥弘历。
弟之在家不能常聚,迹虽两地,心则相同。
我们兄弟俩虽然不在一起,但弟弟的心是一直和哥哥在一起的。这话听着确实令人动容,因为一个12岁的小孩子,其实是少有成人间的虚伪与遮掩的。乾隆自己也说过,他们兄弟“相得无间,如是者垂二十年”。可见弘昼从小就是很懂事的。
雍正看到这番场景后,内心也一定是很欣慰的。
二、谦逊退让的皇子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继位。弘昼和弘历,也都从皇孙升级成了皇子。
雍正正式登基后,虽然嘴上说着秘密立储,不公开册封太子,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雍正心中的继承人就是弘历。雍正元年(1723)和雍正二年(1724),弘历连续两年代表雍正去参加康熙的周年祭典,这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越是在这种敏感时刻,人与人的不同之处越会被放大。
雍正的皇子中,一边是老三弘时,患得患失,进退失据,最后莫名其妙地站队老八,被父亲雍正开除了宗籍;而另一边的弘昼,则宠辱不惊,继续专心读书。当时,就连学堂里的老师张廷玉都夸奖弘昼和弘历这两兄弟:
友爱之深,真诚笃挚,和气蔼然,薰蒸融浃,而平昔讲习讨论,互相师友,学日益以进,道日益以明。
而且更让人佩服的是,在老三弘时死后,当夺嫡候选人只剩下弘昼和弘历两个人的情况下,弘昼连丝毫夺嫡的念头都没表现出来,选择主动退让。这得从雍正八年说起。
当时,20岁的弘历和弘昼各出了一本文集,要公开刊印,然后兄弟二人互相给对方写序。弘昼在夸赞弘历的序言中就主动说明了:
弟之视兄,虽所处则同,而会心有浅深,气力有厚薄,属词有工拙,未敢同年而语也。
四哥,尽管咱俩同龄,又在一起上学、读书,但论心思、水平、文采,我都是不敢和你比的。
如果说此时弘昼的话只是客套,那接下来弘昼对弘历的吹捧,简直就是“毫无底线”了。
兄弟二人出的文集,弘昼的叫《稽古斋全集》,差不多200页。弘历的那本叫《乐善堂全集》,却有500多页,比弘昼多了一倍还不止。弘昼不停地吹哥哥的“彩虹屁”,如:
兄于问寝视膳之暇,每有所得,发为文词,日课文一首。
四哥真是文思敏捷,每天吃饭睡觉的工夫,都能写首诗出来,弟弟我拍马难及。而且四哥您的诗词水平也高,您写的诗词,弟弟读起来,好似在读古人的《诗经》一般:
一吟一咏,亦皆扬风扢雅,温柔敦厚,有合于三百篇之旨。岂扬华摛藻徇外忘内者,所能髣髴其万一哉?又岂弟之浅识谫词所能赞美哉?
如果我们看完了《乐善堂全集》开篇所有王公大臣的序言,不得不说,那还是数弘昼的马屁拍得最响。而其他序如张廷玉写的,虽说是在表扬弘历,但其实读起来简直就像是在讽刺一样:
皇四子粹质天禀,……诗赋诸体之作,常不假思索,一挥数千言,……数年来俱不下千余篇。
嗯,皇子弘历天赋甚好,写诗都不用过脑子,这几年已写了一千来首。
但不论如何,弘昼的有心退让,这就已经保证了宗室的极大稳定。而在三子弘时死后,雍正看到老五弘昼能这样不争不抢,甚是欣慰。从雍正十一年(1733)他给两个儿子的亲王封号中,我们就能看出雍正的心思。弘历叫“宝亲王”,也就是大宝贝,而弘昼叫“和亲王”,那“和”是什么意思?正是两者相安之意。雍正所起的封号,我们不需要过度解读,毕竟雍正的意思一直是很直白的。
同时,雍正考虑到自己这么多年但凡大事小情都是安排弘历去办的,难免冷落了弘昼,弘昼却也从没抱怨过,雍正心中多少还是觉得有些愧对弘昼的。他是当爹的,知子莫若父,对哥哥弘历也是相当担心的。
所以雍正在临终前,还专门留有一份遗诏:
弘历仰承祖宗积累之厚,受朕训诲之深。与和亲王弘昼,同气至亲,实为一体。尤当诚心友爱,休戚相关。亲正人,行正事,闻正言。勿为小人所诱,勿为邪说所惑。祖宗所遗之宗室宜亲。(《清世宗实录》卷一五九,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雍正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你弘历当了皇帝之后,如果你对不起弘昼,那你就是辜负祖宗的恩德,也违背了朕对你的教导。
那弘历在登基之后,他做得怎么样呢?
三、放飞自我的王爷
弘历继位之初,对弘昼是关照有加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底,雍正的丧期刚过,乾隆就张罗着要给弟弟补办一个亲王册封大典;接着在乾隆元年(1736),乾隆又给弘昼分房子、置园地,让弘昼有了自己的宅子。除此之外乾隆还表示:朕登基了,富有四海,之前雍亲王府里的所有物件,管他什么宝贝,金子、银子,朕通通不要了,都赏给你了。于是,26岁的和亲王弘昼,转眼之间就成了当时京城最有钱的王爷。不仅如此,在乾隆二年(1737),乾隆还加封了弘昼的母亲耿氏,耿氏由裕妃升为了皇考裕贵妃。但要说最能彰显弘昼在乾隆朝初年所享受的超高政治待遇的,竟然是一个负面新闻。
乾隆即位之初重用了一个大臣,讷亲。讷亲出身满洲名门,是康熙朝托孤大臣遏必隆的孙子,如今又受到了乾隆的重用,位居军机大臣之首,更是到处横着走,甚至有的时候,比三朝元老张廷玉摆的谱还大。据史书记载:
遇事每多谿刻,罔顾大体,故耆宿公卿,多怀隐忌。
讷亲这个人,办事风格极其苛刻,不少王公大臣早就看他不爽了,但又没人敢惹,他毕竟是乾隆跟前的红人。但讷亲偏偏就招惹上了弘昼。不过弘昼可没惯着他,当场一顿暴打。官员都给看蒙了,这什么情况啊?
据史书记载,这件事的结果是:
(和亲王弘昼)尝以微故,驱果毅公讷亲于朝,上以孝圣宪皇后故,优容不问,举朝惮之。
孝圣宪皇后,指的就是弘昼的养母、乾隆的亲妈钮祜禄氏。最后相当于乾隆根本就没管,借口说是钮祜禄氏把弘昼宠坏了,我弟弟当众打人,打了也就打了,我不管。自此以后,在朝堂上,一个敢惹弘昼的人都没有了。
此时的弘昼,可以说是要地位有地位,要钱有钱,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弘昼没有担任什么重要的官职。这是因为乾隆不信任弟弟吗?倒也不是,主要是因为当时老十二、老十六、老十七,这些叔叔尚都健在,还腾不出什么位置给弘昼。
乾隆对弘昼的态度,从一件小事上就能看出来。乾隆当时安排弘昼给自己的皇长子永璜当老师去了。这就肯定不是一般地信任了,而且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弘昼本人的文化水平和品行是有相当高的水准的。
这里我们再多说一句。在封建社会,以弘昼的资本,他有钱、有地位、深得皇帝信任,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妻妾成群了,可弘昼对感情却异常专一。弘昼作为亲王,就只有三个老婆,一个嫡福晋,两个侧福晋。或许有人要问:“只有三个老婆,这叫专一?”可实际情况是,在那个年代,一个亲王,除非像老十七允礼那样,身体有疾,情况不允许,否则最少都是要娶一嫡两侧三个老婆的。
而弘昼的专一,还有另外的资料可印证。弘昼有9个孩子,但有7个都是和他的结发妻子嫡福晋吴扎库氏生的。可见弘昼对吴扎库氏肯定甚是喜欢,并且是长期钟情于她的。吴扎库氏是弘昼在19岁还没有任何爵位时嫁给他的发妻,这可就是一辈子的感情了。因此,对于一个封建亲王而言,弘昼担当得起“专一”的褒奖。
以过去封建的环境而言,弘昼既然没有一天到晚琢磨着如何寻花问柳,那他都去干什么了呢?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可能是因为弘昼从小就爱和老十三待在一起,所以弘昼是非常喜欢和他的叔叔们在一起玩的。到了乾隆朝也一样,弘昼只要闲下来,就经常去找他的两位叔叔,老十二允祹和老十六允禄。爱去找有着“专业爱好”的叔叔,弘昼的业余爱好又能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置办丧礼。史书记载,弘昼“性喜丧仪” 。哎,就喜欢倒腾这些事。最早带着弘昼踏入这个领域的人,那还得是老十二允祹。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驾崩,雍正的棺椁摆放和丧事都是到雍亲王府操办的。当时,老十二主持丧礼需要一个熟悉地形的助手,可熟悉雍亲王府地形的,一共就俩人,一个乾隆,一个弘昼。乾隆已经是九五之尊了,不能亲自上场,于是弘昼就去给老十二当助手了。此后,一发不可收,弘昼好似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日后每当老十二在主持重大事务的时候,总能看到弘昼的身影。
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最心爱的皇后富察氏的丧礼就是由弘昼和老十二联合主持的。说起来,在这场丧礼上,还出了点小纰漏。作为乾隆的皇长子、弘昼的爱徒,永璜在丧礼上看上去不太想哭。而当时的乾隆正在为自己的爱情伤心欲绝,看见儿子这个样子,就拿弘昼当了回出气筒:
今遇此大事,大阿哥竟茫然无措,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此等事,谓必阅历而后能行可乎?此皆师傅谙达,平时并未尽心教导之所致也。(《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一,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这永璜不想哭固然是因为他年纪尚小,没经历过,但归根到底都是当老师的没教好,我儿子才这般人情淡薄。于是,乾隆宣布:
和亲王……罚食俸三年。(《清高宗实录》卷三一一,乾隆十三年三月二十二日)
扣了弘昼三年工资。
但这明显是乾隆还在气头上的处置,翌年,弘昼家的宅子着火,损失严重,乾隆大手一挥,从内务府批了一万两银子,让弘昼拿去修房子。还表示你也不容易,要罚的俸禄朕就不罚了,省得在咱妈皇太后那儿,朕不好交代。即便在富察皇后的丧礼上出了些小纰漏,弘昼自己对丧仪的热情仍然很高。可宗室里的几位叔叔大爷又太长寿,没机会练习,弘昼就开始在家里给自己办丧礼。而且弘昼对自己的丧礼,从供品到明器再到相关礼仪,都要亲自把关。《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记载:
(和亲王)尝手订丧仪,坐庭际,使家人祭奠哀泣,岸然饮啖以为乐。
家人们在那儿哭,弘昼就坐在上边又吃又喝,还表示,嗯,这回办得可真不赖。
当然弘昼最后也算没白练习,老十二允祹的丧礼就是由弘昼主持的,这也算得上是一种传承吧!
不过,弘昼也并非一门心思就全扑在丧礼上了。毕竟,尽管老十二只擅长送人,但老十六可是个多才多艺的。早在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就安排弘昼去找老十六允禄,学习如何管理内务府。乃至于后来,从乾隆十五年(1750)开始,乾隆每次出去玩,他总是安排弘昼和老十六这叔侄二人搭伙总理京城事务。毕竟这二位很明显都是没有任何政治野心的。
在跟老十六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弘昼的办事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这不好说,但他对吹拉弹唱的喜爱程度是直线上升的。前文有提及,允禄少时学过西方乐理,岁数大了,还在内务府编过乐谱,而弘昼也有样学样,玩起了琵琶。只可惜,可能是小时候老四管得严,弘昼没有童子功傍身,乃至于长大了后再学,这水平就始终差点意思。当时弘昼请人来家里听自己弹琴,那场面,“客皆掩耳厌闻,而王乐此不疲。”
很明显,老实了一辈子的弘昼,人到中年后,越来越放飞自我了。
乾隆在最开始还是很信任弘昼的,比如在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当时突然想去盛京祭祖,结果刚好赶上科举殿试。乾隆就跟弘昼说:这次的殿试你替我盯着就完了,朕先去祭祖。要知道,这殿试一般是不淘汰人的,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给考生排序,然后披上一层“天子门生”的外衣。现在乾隆自己不监考,让弘昼盯着,这种信任非同一般。
经历此回,弘昼就有点飘了。在一次八旗子弟的内部殿试时,当时乾隆和弘昼在监考,可这拨考生答题太慢,饭点儿过了都还没写完。弘昼就劝乾隆说,皇上您要不就先吃饭去吧。乾隆就说不用,我再盯一会儿。结果弘昼不知怎么就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
上疑吾买嘱士子耶?(《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您不吃饭,非在这儿盯着,难道是怀疑我会跟这些考生串通作弊吗?这让乾隆怎么回答?说朕怀疑你?朕要是怀疑你,还能让你在这儿跟朕一起盯着吗?说朕不怀疑你?朕不怀疑你,朕就不能在这儿接着盯着了?朕就非得听你的去吃饭?朕是皇上,朕想干啥轮得着你质疑吗?
最后,弘昼愣是把乾隆气得半天没说出话来。等事毕,弘昼回到家后才意识到,完蛋了,说错话了。于是,弘昼第二天一早就直奔宫里,找哥哥乾隆请罪去了。乾隆看见弘昼,也是没好气,直接说:
使昨答一语,汝齑粉矣!(《清史稿·列传七·世宗诸子·和恭亲王弘昼》)
就凭你昨天说的那句话,朕要是真和你计较,能直接把你剁成肉酱!当然,乾隆也就是放放狠话,此事之后,乾隆对弘昼那还是待之如初的。
不过,看着弘昼逐渐放飞自我的态势,乾隆除了偶尔让弘昼去编编书,或者偶尔去参加个祭孔之类的典礼之外,也就没再让弘昼承担过什么重要职务了。弘昼也乐得清闲,没事在家弹琴吹曲,倒也欢欢乐乐。
最后,弘昼就是这样乐乐呵呵直到终老的。
据说,弘昼临终前,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首先,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但启功先生说弘昼临终前的小趣事已经在他们家传了八代人了。
说是弘昼快不行了的时候,乾隆就在他旁边,彼时弘昼已经是60岁的老头了,他就一边磕头,一边在自己的脑袋上比画帽子的手势。意思就是问哥哥乾隆,能不能像父亲雍正对十三叔那样,给他也来一顶铁帽子,让他这个“和亲王”的爵位能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地传下去。可问题是,一方面,乾隆就不是雍正;另一方面,弘昼你半辈子要么拉琴要么出丧,怎么好意思跟十三叔比呢?乾隆就是想给你,面对王公大臣时他也说不出口。
不过,乾隆最后对弘昼也真是十分够意思了。他虽然不可能把这个“和亲王”变成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但还是让它多传了一代,让弘昼的二儿子永璧承袭了“和亲王”爵位。而按清朝祖制,非铁帽子的亲王那是要“世降一等”的,这一代是亲王,到了下一代,正常情况下继承者是要降为郡王的。
乾隆对弘昼,绝对算对得起雍正在遗诏里对他的嘱托了。最终,弘昼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寿终正寝,享年60岁,整整一个甲子。这在古人来看,可是相当圆满的一个数字了。
而在满洲皇室里,能活成弘昼这个样子,算是拿到了非常好的剧本了。要钱有钱,要乐子有乐子,小时候谦逊有礼攒下了名望,人到中年还可以解放天性、放飞自我。虽然其间也干过一些出格的事,惹怒过乾隆,但从来没犯过原则性的大错。甚至在弘昼死后,估计乾隆可能还挺想念自己这个弟弟,证据是,弘昼的生母耿氏也挺长寿,活到了96岁,弘昼走的时候老太太都还活着,乾隆四十三年(1778),老太太90岁大寿时,乾隆还专门办了一场大型的生日庆典,不仅给老太太祝寿,还把耿氏的位分又往上拔了一层,从皇考裕贵妃升为裕皇贵太妃。这就升到头了,不能再升了,再升可就是皇后了。
所以说,乾隆和弘昼他们兄弟俩这60年来的手足关系,在残酷的皇家,实属难得。
注释1:启功口述,赵仁珪、章景怀整理:《启功口述历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12页。
注释2:弘昼:《稽古斋全集》《御制序》,清乾隆十一年刊本,第2页a—3页a。
注释3:弘昼:《稽古斋全集》卷五《祭叔父怡贤亲王文》,清乾隆十一年刊本,第47页。
注释4:弘昼:《稽古斋全集》《自序》,清乾隆十一年刊本,第33页a。
注释5:同上书,卷四,第13页a。
注释6:弘昼:《稽古斋全集·序》,清乾隆十一年刊本,第10页a。
注释7:弘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庚戌年原序》,四库全书本,第10页a。
注释8:同上书,第11页a。
注释9:弘历:《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庚戌年原序》,四库全书本,第11页b—12页a。
注释10:同上书,第19页b—20页a。
注释11:昭梿:《啸亭杂录》卷一,《杀讷亲》,中华书局,1980,第14页。
注释12: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和王预凶》,中华书局,1980,第178页。
注释13: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和王预凶》,中华书局,1980,第179页。
注释14:昭梿:《啸亭杂录》卷六,《和王预凶》,中华书局,1980,第179页。